今天的小公司,明天的大企業

|

今天的小公司,明天的大企業

大企業的成就值得我們學習,但其實除了這些老大哥們,市場中還有許多深藏不露的實力派,以創新的方法和眼光,打出一片天。換個角度,看這些小而美的企業是如何成為行業中的頂尖份子,從而瞭解市場新發展、看見產業新轉機。


無論身在何種產業、創立的時間早晚,每一家企業都曾經只是小公司,而今日成功的種子,也往往是在昨日就已種下。
今天的小公司,可能就是明日的大企業。日本《日經商業週刊》、美國《商業週刊》及《財星小企業》均於2007年中,選出了多家深具潛力、成長最快速、紅火的小企業進行分析。這些獲選的企業,未必都是新創的科技公司,也有許多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,但卻都能厚植實力、抓住商機,創造高成長。
從這些深具潛力的小企業身上,我們不僅可以觀察他們是如何找到商機、化危機為轉機,進而有機會成為明日的產業巨擘;也可以瞭解百年老店該如何進行轉型;更可以看出產業的未來發展,找到下一波市場趨勢。


日本篇:專注技術,分散風險

  • 印刷達人:日本寫真印刷(Nissha)

「除了水與空氣之外,世界上沒有我們不能印刷的物品」--這是以印刷和薄膜轉印技術聞名的日本寫真印刷(Nissha)的企業標許。

透過獨有的「Nissha IMD」這項塑膠成型與轉印塗裝多工合一的技術,無論是手機、汽車內裝面板與外裝、筆記型電腦或化妝品包裝的印刷,都難不倒日本寫真印刷。而由於技術已達世界級標準,因此包括惠普(HP)、諾基亞(Nokia)和任天堂(Nintendo)在內的知名大廠,都成為其顧客。

一般的塑膠外殼在成型之後,必須再加上塗裝與加工的手續,但是日本寫真印刷的「Nissha IMD」技術,卻能以膠捲般的轉印箔片,在模具成型加工的樹魯射出階段,就能同時完成轉印與塗裝,以多工合一的方式,節省了成本和時間。

事實上,日本寫真印刷最早是以商業印刷為核心業務。至於Nissha IMD這項技術,則是該公司會長鈴木正三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,意識到以紙張為主流印刷介的時代勢將成為過去式,於是一心想找到新的發展方向。在1970年代,鈴木正三利用在薄臘上重複印刷色料與光澤塗料的薄膜轉印技術,使得成型的模具在射出樹魯的同時,薄膜上的圖案也已轉印在塑膠外殼上,成型與印刷上光一次完成。

這項技術被應用在惠普筆記型電腦Pavilion Entertainment Note Book dv2000系列,外殼以和風石庭的紋路做為設計的主要概念,由於若以從前的塗裝技法有相當難度,因此惠普一度放棄了這個設計概念。最後,由日本寫真印刷以IMD技術,將立體的飾板在樹魯射出成型階段,就同時完成塗裝與轉印的裝飾動作,多工合一實現了設計的理念與節省成本的夢想。

此外,通用汽車(GM)一款休旅車HUMMER H3的車身內裝儀表板,也是以「Nissha IMD」轉印技術取代了原本的塗裝技術,呈現出金屬感。由於只要一次就能將所有內部儀表板做成型與轉印,不但有效地控制成本,又能呈現出絕佳的質感,因此,當H3在底特律車展中亮相時,通用汽車的高階主管便對日本寫真印刷的技術發出了讚嘆。

目前,日本寫真印刷已陸續在東南亞增加生產據點,秉持著「客戶在哪裡,我們就去那裡設廠;時代如何改變,我們就根據不同的材質開發新的印刷轉印技術」的精神,持續擴張公司規模。

  • 善意購併人:MARUWA(丸和)

丸和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電子陶瓷材料廠商,不但已在日本東京、名古屋、新加坡和倫敦等地發行股票,亦在日本、馬來西亞、印度、菲律賓和台灣等地設廠。

不同於「落井下石」的惡意購併手段,丸和在業界是以「雪中送炭」的善意併購聞名。對丸和而言,併購是在對經營不善的企業伸出援手的同時,也擴充自己原本不足的技術。

丸和之所以選擇以購併做為擴大事業版圖的跳板,進而逐漸補足自己尚未具備的技術,主要是因為該公司曾在2003年受到經常利益出現10億日圓赤字的教訓。由於丸和當時的客戶過於集中在電腦、手機和家電廠商,因此在網路泡沫破滅之後,公司的營運便大受影響。社長神戶誠由此悟出了一個道理:如果能夠將客戶的業種增多,就可以降低某個行業泡沫化的風險。

在危機意識的驅使下,丸和先是在2003年併購了兩家石英相關事業,取得了半導體生產裝置所須的材料,也為公司在隔年增加了39億日圓的營業額;接著又在2004年併購LED事業,將事業版圖延伸到太陽能與LED照明事業,使得自家企業的技術不斷升級。

美國篇:抓住新需求,拓展新業務

  • 網安守門員:Vasco Data Security International

由於遴選標準的不同,由美國《商業週刊》(Business Week)和《財星小企業》(Fortune Small Business)雜誌分別挑選出來的「100家高速成長小企業」名單,重複比例不高,其中一家便是「國際法斯科資料安全」(Vasco Data Security International)公司,在《商業週刊》「100家最佳小企業」中排名第4,在《財星小企業》雜誌「100家成長最快速小企業」中排名第11。

法斯科被譽為線上交易的安全護衛,專為網路銀行提供類似「電子金鑰」的服務。截至目前,法斯科已連續第17季獲利,並以每天新增1個銀行客戶的傲人績效,持續地快速成長。

雖是一家美國公司,但法斯科的主要客源,多半來自歐洲。為維護網路交易的安全,美國銀行業者通常會要求顧客設定一個,「與生活相關的問題」(life question),如寵物名字或居住過的街導等,以進一歲認證顧客身份。

然而在歐洲,許多金融機構卻是仰賴法斯科的「數位通行證」(Digipass)技術,每當上網交易時,顧客便要透過一個如行動電話般大小、內建微處理器的手持式裝置,先輸入姓名和密碼,以取得一個隨機的數字;而在此同時,銀行電腦也會同步產生一個隨機的數字,若二者不相符,就無法進行交易。

現年63歲的肯鐸.韓特(T. Kendall Hunt)是法斯科執行長,他是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,接掌了這家公司。40歲那年,韓特中年失業,對於「為別人工作感到厭倦不已」,但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接下來想做什麼,於是就先從事6年左右的顧問工作。

直到1989年,有個舊同事向他提及一家販售網路交易安全設備的新創公司,即法斯科。雖然法斯科當時處於虧損狀態,但由於客戶之一是荷蘭銀行(ABN Amro),因此韓特直覺嗅出,這家小公司的反駭額技術必定有其過人之處,才能爭取到如此大型的客戶。

於是,韓特拿出用自己房子二次抵押的30萬美元,取得買下這家公司的購置權(option),並自行出任執行長。上任後,為刪減開支,韓特一口氣將員工數從30人縮編到只剩4人,逐步改善公司體質,並在1991年正式買下法斯科。

在韓特的帶領下,法斯科於1998年成為上市公司,他自己也在一年後帶退休。不料,由於公司人員擴張過快,加上適逢歐美兩地經濟不景氣,韓特只得重披戰袍,一方面大富裁員,另一方面也調降「數位通行證」售價,以吸引更多企業顧客。此舉不但奏效,還因為客戶數增多,為公司創造出規模經濟的效益。

自創立以來,法斯科的技術便遙遙領先競爭對手,所以研發預算無須太高,毛利更高達66%。如今,法斯科已有多達200名員工,今年第一季又簽下94個新銀行客戶,總計己有近750個金融機構使用其網路認證的技術及產品,包括匯豐銀行(HSBC)、荷蘭合作中央銀行(Rabobank)和荷蘭ING銀行等。

此外,近來獲准在中國從事消費金融業務的8家外商銀行中,有7家都是法斯科的客戶。從法斯科在歐洲和亞洲的蓬勃業務看來,便不難理解韓特為何對於美國的業務成長緩慢,一副老神在在了。

韓特認為,反正哪裡有生意做,他就去哪裡。何況,隨著網路銀行的日漸普遍,電子盜刷、盜用的情況,勢必將日益猖獗,也是法斯科的重要商機。

  • 手槍始祖:Smith & Wesson Holding Corp.

《商業週刊》在公佈其2007年「100家最佳小企業」時指出,讀者可能會預期名單中充斥著成釀快速的科技公司,或時髦的消費性產品製造商。然而,這類公司只佔其中一部分,居多數的反而是來自「舊經濟」(Old Economy)的企業,如能源、金屬公司或國防工業承包商等;而且,其中不乏創立時間長達數十年或上百年的「老字號」。

發明了全世界第一把左輪手槍的「史密斯威森」(Smith & Wesson)就是其中之一,在100家小企業中,排名第77。該公司創立於1852年,迄今已有155年的歷史,一直是輕武器界或更廣大市場裡,全球辨識度最高的品牌之一。美國知名影星克林.伊斯威特(Clint Eastwood)在《緊急追捕令》(Dirty Harry)這部警罪槍戰電影中所持的點44Magnum手槍,便是史密斯威爾森出品的。

靠著專注於手槍,史密斯威森走過輝煌的歲月,但隨著科技的快速變遷,這樣的數十年如一日的「執著」,反倒變成了不知變通的「笨扭」。

根據市場調查,槍枝購買者有意向史密斯威森購買霰彈槍、獵槍、彈藥,甚至安全警報器材。乍看之下,這是好消息。問題是,這些類別的產品,史密斯威林一樣也沒有。此外,由於未能固守既有的警政和軍事市場,該公司在各地方警用手槍這塊市場的佔有率,竟從逾95%大幅滑落到只剩10%。

「這是一個很棒的品牌,但卻什麼也沒做,」說這話的是於2004年接掌執行長的麥可.高登(Michael F. Golden)。因此,他自上任以來,便致力於重新界定公司業務,並為公司引進來自各行各業的高階主管,以為公司注入新血及新思維。

如今,史密斯威森不但陸續推出手槍、霰彈槍及獵槍等新產品,還積極進行品牌授權(licensing),無論在男性古龍水、甚至烤肉架上,都可看到史密斯威森的品牌名稱,儼然成為企業成功進行品牌延伸的典範之一。

來到史密斯威森之前,高登對槍枝一無所知。不過,他很快就找出問題所在,帶領公司達到新境界。高登上任之初,公司幾乎毫無獲利,但最近一個會計年度,營收增加27%,達到1億6000萬美元;獲利成長66%,成為900萬美元;股價也在去年增加超過1倍。

除了推出新產品及授權,以延伸品牌,高登也透過收購,以強化公司競爭力。2007年1月,史密斯威森以7000萬美元,買下來福槍大型製造商之一「湯姆森中心武器」(Thompson/Center Arms)公司;而湯姆森擅長製造的長槍,是一塊每年高達11億美元的市場,幾乎是手槍零售市場的兩倍。高登表示,湯姆森在製造長槍管的專業,將有助於加速史密斯威森在更多新領域的成長。

展望未來,史密斯威森將大力爭取美國軍方點45口徑手槍的採購合約,而且還僱用一位海軍陸戰隊退役軍人,負責推動相關業務。這家百年老店,像是槍上了膛,蓄勢待發。

  • 婚禮規畫師:The Knot

結婚是甜蜜的,但不得不承認,婚禮的規畫,卻是累人的。準新人都想為自己安排一場難忘的婚禮,但往往又千頭萬緒,不知從何著手。

看準了市場需求,在美國排名第一的婚禮網站「蝴蝶結」(The Knot: http://www.theknot.com/)的創立宗旨,便是為準新人提供籌備婚禮所需的資訊及服務,而且除了以網站做為資訊平台,還涉足雜誌、書籍等出版品,在2006年創下7300萬美元的業績,首度闖進《財星小企業》雜誌「100家成長最快速小企業」,便得到第15名的好成績。

蝴蝶結公司成立於1997年,在網路泡沫破滅前,趕上了達康公司(dot.com)爭相上市發行股票的末班車,但隨後卻也進入了公司的黑暗期,股價一度跌到只剩42美分(截至2007年7月中,該公司股價在Nasdaq為近20美元)。

儘管如此,由4人合力創辦的蝴蝶結,並未失去信心,並且透過節省開支、延伸觸角及善用網路的互動性,走出了低潮。目前負責經營的仍是其中兩位創辦人,也是一對夫妻:劉大衛(David Liu)和卡莉.隆妮(Carley Roney)。

在網路熱潮中創立的達康公司,通常都有花錢如流水的習性。然而,當其他網路新貴動輒斥資數百萬美元打廣告時,他們從未買過廣告;正當競爭對手揮霍創投基金,為全體員工購買800美元一張的Aeron舒適座椅時,他們才買了3把。

這就是蝴蝶結成功的關鍵:必要時才花錢。最佳的行銷工具,不是廣告,而是創造及提供優質的婚禮資訊及服務。此外,當讀者的閱讀媒介日益朝網路傾斜時,劉大衛和隆妮卻從網路跨入傳統平面媒體,陸續創辦和出版《蝴蝶結》(The Knot)雜誌,以及多本不同婚禮主題的書籍。

如今,蝴蝶結網站每月個別訪客(unique visitor)多達320萬人(並非總流量,而是以不同身份上站的訪客數),而且每天申請加入新會員的人數,多達3000人。即使是大型媒體集團Conde Nast旗下的同質性網站brides.com,流量亦僅有蝴蝶結網站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。

在公司負責創意發想的隆妮表示,他們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,開放聊天室讓準新人在其中無所不談,而只要有人問及服飾、蛋糕或飾品等資訊,網站就會張貼出個式各樣可供轉寄的圖片。

蝴蝶結也透過收購,擴張自己在婚禮規畫市場的佔有率及影響力。2000年,該公司以1000萬美元買下婚禮雜誌出版商Wedding Pages,試圖跨出紐約市,在不同區域販售廣告版面。2006年,蝴蝶結又收購最大競爭對手Wedding Channel(weddingchannel.com),累計已搶下婚禮網站高達80%的流量。

彷彿要伴隨新人一起成長一般,蝴蝶結近來又推出針對新婚夫婦的雜誌及網站「愛巢」(The Nest),以及針對懷孕婦女及新手父母的「愛巢寶貝」(The Nest Baby)網站。或許,隨著顧客的人生進入不同的階段,隆妮和劉大衛就會再構思出新的商機。

  • 糖果夢想家:Rocky Mountain Chocolate Factory

你也曾做過這樣的夢嗎?與另一半找一個僻靜小鎮,養一窩孩子,享受簡單的生活。法蘭克.克雷爾(Frank Crail)做到了。他捨棄科技創業家的生活,搬到人口僅1萬5000人的科羅拉多州都蘭果(Durango)小鎮。

夢想實現了,但問題也來了:該怎麼謀生呢?克雷爾說:「我只有兩個選擇,開洗車廠和巧克力店。我不是會洗車的人,所以只好開巧克力工廠。」如今,以全美零售據點多寡而論,克雷爾的「洛磯山巧克力工廠」(Rocky Mountain Chocolate Factory)是全美最大的巧克力零售商,超過Godiva和See's,在《財星小企業》雜誌「100家成長最快速小企業」中,排名第80。

洛磯山巧克力工廠在全美44州,共有325家店,今年打算再開40家。2007會計年度,該公司營收提升13%,達到3160萬美元;獲利成長17%,達到空前的470萬美元。

一開始克雷爾不只不會洗車,賣糖果也不太行。他在一張乒乓桌上,混和他的第一批巧克力,弄得一場糊塗,堅果糖塊(cluster)大得像曲棍球橡皮圓盤一樣;花生奶油杯的尺寸也過大。不料,人們反而喜歡這種超大尺寸的糖果,而且還經常在克雷爾埋頭於開放式廚房裡手忙腳亂時,前來店裡買巧克力,兼看老闆出糗。

洛磯山巧克力工廠的直營店或加盟店,很多都是開在度假勝地的城鎮裡。他說「度假時,人們有錢可花,也不會節食,而且總得帶點東西回家給親朋好友。」

或許是創業之初,公司發展便非常順遂,使得克雷爾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進行快速擴張,但多半都未能獲利,因為公司的手頭常常很緊,因而也難以招募有經驗的高階主管,儘管如此,克雷爾卻持續擴張版圖,還成立另一個糖果連鎖店Fuzziwig's。

在獲利欠佳的情況下,知名大廠惠特曼糖果公司(Whitman's Candies)曾在1999年出價1600萬美元,有意收購洛磯山。受到刺激的克雷爾婉拒了,從此勵精圖治,先是找來一位財務長,接著關閉許多虧損的店面,還廉價賣掉Fuzziwig's。如今,公司非但沒有負債,每年還會發配每股40美分的股息。

為避免重蹈覆轍,克雷爾不再盲目展店,而是謹慎地招募有心經營巧克力事業的加盟店,務必要確保加盟者確實瞭解,要成功經營一家店面,是要非常辛勤工作的。他從過往經驗學到的重要一課便是:經營一家巧克力店,並非可以讓人一夜致富的工具。

時至今日,65歲的克雷爾經常四處奔波,找尋新的展店據點。對照於當年許下的簡單生活的夢想,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單純。不過,他確實達成了其中一個願望:他和太太養育了7個孩子;而且,個個都很會做糖果。

【From No.33 MANAGER today】

0 個留言: